三司使的位次在翰林学士之上。依据旧制,代理的三司使权使公事和正式的三司使职责一样,所以三司使的地位要在权使公事官职之上。庆历年间,叶道卿是三司使权使公事,执政人有想要压制叶道卿的,因此在颁发敕书时将三司使移在权之下为权三司使,于是位次便在翰林学士之下,到现在...
皇族子弟被授予南班官衔,世人相传是王旦做宰相时提出来的,事实并非如此。依据旧制,皇族子弟并没有升迁官职的相关规定,只有遇到平日很少举行的盛大庆典时,才可以普遍都升迁一级。景祐年间,初次制定在南郊祭祀时以太祖、太宗、真宗一并配享的制度,宗室想要借着大礼的时机向皇帝乞求升迁官级,便让诸王宫教授刁约起草奏章上...
太宗命人将创方团球带,赏赐给两府的文臣。其后枢密使兼侍中张耆、王贻永二人也都受到了特别的恩赐;李用和、曹郡王则都以元舅的身份得到了赏赐;近些年来宣徽使王君贶因为年岁已高而又德高望重也受到了特赐。这些都是特殊的礼遇,并不是成例。
近些年来京师的官员穿着官服骑马时,都是在官服外面蒙上浅黑色的衣服,称为凉衫,这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做法。《仪礼》中所说的朝服加景指的就是这个。只是不知道古人在景的样式、颜色方面是怎样做的。
内外制中凡是起草任命官员的制书,自给谏、待制等五品以上官员,都是有润笔物的。太宗时期,确定了润笔的钱数,并下诏将它刻在舍人院的碑石上。每次任命官员时,就会发放文书督促润笔物的发放。从舍人院的官员下到吏人和马夫,都有分沾。元丰年间,改立官制,内外制便都有了添支,于是便除去了润笔的钱财。
唐朝的制度,官级还没有达到担任某职位的资格而以他官暂为摄理某职位的称为直官,比如,许敬宗曾经所担任的直记室便是。本朝的学士院、舍人院都设立了直院官员。熙宁年间,又复置直舍人、学士院,不过只是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担任,其实就是正式任命的直院官。熙宁六年,舍人或因升迁或因罢免而离开了职位,...
三司、开封府、外州的长官升堂处理政事的时候,便有衙役在前面引路吆喝。宋朝的制度,在皇宫之内只有三种官职可以通告吆喝:宰相传呼于中书省,翰林学士传呼于翰林院,御史传呼于朝堂。通告吆喝的人全是穿着红色衣服的衙吏,称为三告官。官员们所经过的地方,守门的役吏都要以棍棒敲击土地来警示所有人,称为打仗...
官员在都堂以及寺观议事时的座次,大都是临时安排的。唐朝之前的旧例,都没有办法考证了,只有颜真卿与左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书信中说:宰相、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两省五品以上的官员、供奉官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为一行,九卿、三监的座次和他们相对设置。自古以来...
朝中赐予大臣功臣的名号,开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时期。此后藩镇的长官,以及跟随他们的资历比较深的官僚、参军,都被赐以功臣的名号。本朝只会赐予将相大臣功臣的名号。熙宁年间,依照旧制要给皇帝加尊号,宰相带领同僚再三请示,神宗始终不肯答应,并说:尊号和你们的功臣名号一样,...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